近日,凉水井矿业矸石井下充填项目传来喜讯,作为陕西省国资委“2025年度重点技改项目”,该工程已顺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设备和电气安装施工,为凉水井矿业在绿色矿山建设征程中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。
绿色发展既是“为当下谋”,更是“为长远计”。凉水井矿业将建设绿色矿山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,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在推动能源向绿、产业向新、生态向美上持续发力,成功入围陕西省绿色矿山创建库,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。
矸石井下“安家”,破解难题创效益
煤矸石处理一直是困扰煤炭行业的“老大难”。凉水井矿业创新实施矸石井下充填项目,为规模化、环保化处置煤矸石开辟了新路径。该项目设计处理能力160万吨/年,采用“邻位+高位”充填模式,按照“一体化设计、分阶段建设”思路,一期安装投运不小于80万吨/年的煤矸石处置系统装备,彻底破解了这一大宗固废的环保困局。
通过实现矸石源头分装分运、井下巷道原位充填等措施,今年已自主消纳矸石26.6万吨,有效降低了环保风险,节约矸石处置费用1117万元,有效减少了地表沉陷变形达80%以上,实现了煤矸石100%环保化处置,告别了传统排矸场,为保护地表生态筑起坚实屏障。这一举措不仅根治了环保顽疾,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,真正实现了“变废为宝”,将“含绿量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“含金量”。
废水循环“新生”,滴水归田润生态
在水资源利用上,凉水井矿业同时书写了循环经济的精彩篇章。该公司矿井水处理能力达28800m³/d,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6500m³/d,通过混凝、沉淀、过滤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,各项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,同时选煤厂产生的煤泥水浓缩后送至压滤系统回收,形成了闭路循环,实现矿井水100%综合利用。
这些“新生”之水,一部分经深度净化用于公司生产生活用水,满足矿井日常所需。其余,则通过专用管线,源源不断汇入腾龙煤电工农业供水项目、中药材种植基地等,优先服务于生态修复、高标准农田灌溉等综合利用项目。矿井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大幅节约了水资源采购成本,还减少了废水排放,减轻了环境影响,流淌出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交融的绿色交响曲。
地绿天蓝“焕颜”,生态修复见实效
践行“双碳”承诺,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,严格落实“边开采、边治理、边恢复”原则,扎实开展采空区塌陷区治理、土地复垦等工作,累计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面积1499hm2,修复等级道路长度3.57km,修复乡村道路长度5.2km。曾经的排矸场和搬迁村庄旧址,经过科学复垦,已重新焕发生机,绘就了盎然绿意,让绿色发展理念在脚下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。
守护矿区蓝天白云从源头抓起。针对井下开采、运输、洗选等主要产尘环节,构建了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尘”的全方位管控体系,通过优化通风、湿式作业、智能喷雾洒水、使用湿式除尘机以及定期清扫冲洗巷道等手段,有效降低了各环节粉尘浓度,显著改善了井下工作环境和矿区空气质量,为职工和周边居民守护了一片洁净的蓝天。
四化赋能“助力”,绿色生产增效能
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,凉水井矿业锚定“机械化、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”四化融合目标,建成了覆盖信息基础设施、智能采煤、智能掘进等十大智能化系统,先后打造了19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、4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,实现了信息集成共享、过程智能控制分析,为矿井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大支撑。2025年5月,被国家能源局评定为“第二批国家级智能化试点推广煤矿”。
智能化的精准管控,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、减少了人工投入、降低了安全风险,更在节能减排上发挥关键作用。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优化调控,有效避免了能源空耗,提高了整体能效,使绿色生产如虎添翼、再添绿意。
凉水井矿业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,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成功推动“含绿量”与“含金量”双提升,厚植出高质量发展的浓绿底色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,为传统能源行业绿色转型和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“凉水井样本”。